五国相印的意思就是在战国时期,采取五国纵横的策略,也叫五国相王。实际上五国相王是要五国的诸侯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的地位,此事件最大的意义就是宣告周王彻底丧失对各个诸侯国的统治力。而各个诸侯国进入到了一种独立国家的状态,在战国早期只有楚国、越国和魏国称王,但随着魏国被齐国还有秦国击败丧失统治力后,为了平息战火只好相互承认这两国的王位,至此五国相王正式成立。
在春秋时期,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大部分称公,比如齐桓公、晋文公、郑庄公等。因为周王室的权威仍在,只有楚国、吴国、越国这三个诸侯国的国君僭越称王。到了战国初期,吴国被越国吞并,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、越国及后来的魏国僭越称王。不过,这一情况在战国中期出现了改变。在战国中期,先后发生了“徐州相王”和“五国相王”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。在五国相王后,战国七雄等诸侯国几乎都称王了,也即从称呼上都和周天子不相上下了。而这,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消失。
一
首先,在“徐州相王”发生在“五国相王”之前。根据史料记载,公元前334年,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,特别是在和齐国和秦国的较量中,魏国逐渐失利。为此,魏国君主魏惠王在这一年主动率领韩国和一些小诸侯国的国君,前往徐州一带拜见齐威王,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,史称徐州相王。简言之,魏惠王、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,相互尊对方为王。不过,齐国和魏国的称王,自然引起了楚国、秦国等诸侯国的不满。特别是很早就称王的楚国,更是出兵攻打齐国徐州,希望齐国取消王号。
二
到了公元前325年,秦国君主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,同年,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。公元前323年,在纵横家公孙衍的斡旋下,魏国、韩国、赵国、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,并且互相称王,也即承认对方的王号,这就是历史上的“五国相王”。对于“五国相王”中的五个诸侯国,还包含了中山国。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七雄,但是,强大的中山国一度成为赵国、齐国等诸侯国的重要威胁,在战国前中期拥有较高的地位。那么,问题来了,“五国相王”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呢?
三
一方面,在“五国相王”之前,齐国、秦国、楚国等诸侯国已经称王,加上魏国、韩国、赵国、燕国和中山国,乃至于之后称王的宋国,意味着战国中期的各个诸侯国几乎都僭越称王了。如果说战国初期的“三家分晋”、“田氏代齐”还需要获得周王室的认可,也即周王室还存在一定地位和权威的话。那么,在“徐州相王”和“五国相王”后,东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威几乎是丧失殆尽了。换而言之,这个时候的周天子连傀儡的价值都没有了,其被战国七雄消灭,已经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了。
四
最后,另一方面,“五国相王”也对战国七雄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“五国相王”的倡议者是魏国犀首公孙衍,对于魏国来说,在此之前就遭到了齐国、秦国、楚国这三个大国的包围。特别是在公元前323年,秦国、齐国、楚国这三国大臣在啮桑(今江苏省沛县东南)相会,目的是联合三国力量,以便向魏国进攻。由此,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,才发起了“五国相王”,和燕国、赵国、韩国、中山国建立了同盟关系,从而抗衡齐国、秦国、楚国这三国。"五国相王"是魏国的一大胜利,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,于是加以破坏,比如想要联合燕国、赵国一起进攻中山国,以此破坏魏国为首的五国联盟。不过,这一计划没有成功,燕国、赵国没有听从齐国的计谋。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120579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